周末闲话(四)
----粉尘爆炸与发展模式
周伟苠
过了大暑,气候也到了江南一年中最热的末伏天。
周末的下午,刚主持召开一个全区安全生产紧急会议。虽然开着冷空调,回到大厦21层的办公室,额头上仍不断地渗出一串串汗珠来。站在落地长窗前,近看和远眺蒙着一层薄霾的建筑和山峦,思绪随着自已的视线飘忽着,忽近忽远,当视线定格在山凹后吊机林立的一片正在建设中的大楼时,心情也变得澎湃而沉重起来。
今年的这个盛夏,比之往年,江南的高温天气并不多。而隶属于苏州的县级市——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昆山,一家台资企业发生金属粉尘爆炸,造成了70余人死亡,近200人受伤的特大事故。这粉尘爆炸不仅引爆了人们对企业安全隐患的担忧,也引发了全社会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和热议。
8月2日是农历“七夕”节,本该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温馨浪漫的日子。可是谁也没想到,在一阵无情的爆炸声中,国人迎来了一个惨烈的血色早晨。
早晨7点,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260多名工人和往常一样来到工厂的轮毂车间上班。仅过了不到半个小时,车间里弥漫在空气里的铝粉尘浓度太高,又遭遇了明火,引发了一场惊天爆燃。“嘭”的一声巨响,车间瞬间沦为一片火海,气浪掀翻了屋顶,浓烟冲天几十米,到处散落着人的肢体和物品。冲击波把重型机械设备也爆出了车间外墙,现场一片狼藉……
看过电影《救火英雄》的人也许记得,片尾谢霆锋饰演的高级消防队长何承森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扬起粉尘,用一根烟制造了一场爆炸。影片中唯美诗意的爆炸画面,对应现实中昆山工厂的却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
随着那一声爆炸,与这个工厂一起倒下的不仅是近百条鲜活的生命,还有它极其脆弱的安全监管体系以及一个经济发达地区长期快速发展的鲜亮的光环。
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是家已在昆山安营扎寨16年的台资企业,它的注册资本经过增资才达到880万美元。公司初期定位在生产销售汽车后视镜和零配件等五金件的金属表面处理和加工,而目前企业的核心产品却是汽车轮毂。16年间,中荣金属与其它台资企业一样在昆山经历了资产和业绩的跃升,它的资产也从千万元跃升至亿元,业绩也从当初的年销售额500余万元,亏损千万元,跃升至最高峰时的年销售1.7亿元,利润近4000万元。
但受到市场影响和竞争加剧,工艺简单、设备简陋的中荣金属业绩和效益不断下滑,经营压力导致企业极少在设备和生产环境上投入,而用不断加班加点增加工时、降低劳防成本等原始的手段来维持和攫取利润。
从事后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来看,昆山中荣工厂与这里的许多企业一样,虽然为了应付各类检查,也会张贴几张这样那样的规定,而实际执行的是“产品比人重要,利润比安全重要”这样的价值观,“来了订单就得赶工”,职工“几乎没有双休,每天工作15个小时”。虽事发周六,又是早上7点多,车间里却人满为患。抛光车间内的粉尘非常细小,九成以上在1微米左右,本身就不太有效的通风除尘装置也出了故障,使车间的环境越来越恶劣。而这些职工不仅没有接受过必要的职业培训,更没有进行过起码的安全培训,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粉尘也会爆炸,危险就在身边……
近百条生命,在瞬间毁于人们司空见惯、甚至肉眼都难见的粉尘,事故是惨痛而刻骨铭心的。其实,仅今年以来,在昆山事故之前就已发生了黑龙江青冈县淀粉包装车间淀粉粉尘爆炸、江苏常州新北区化工厂金属粉尘爆炸、南通如皋化工厂硬脂酸粉尘爆炸以及广东一家纺织公司除尘室、新疆生物科技公司生产车间等5起粉尘爆炸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昆山事故发生后,抢救伤员和善后工作迅速有序地开展,新闻发布会和此后的许多场合,市长和领导们也流下了痛心的泪水。救援过程中的昆山、苏州,乃至周边城市的人们也有许多亮点和感人的故事。而在痛定之后,我们是否该问:为什么近期我国制造业领域事故频发?为什么这样一起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在创造了“昆山之路”发展奇迹的百强县昆山?!这不仅已让苏州的各级领导们开始反思,也引发了全社会的深刻反思。
20多年前,本土作家杨守松发表在《雨花》杂志的报告文学《昆山之路》让人们开始对在地域上紧挨上海的昆山刮目相看。上世纪80年中期的昆山还是个农业县,在苏州的6县中经济排名末位。昆山人敢吃螃蟹,敢做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勇于做政策的探索和创造者。1984年,当时的决策者就划出一块土地创办了一个工业小区,并在上海虹桥机场设立了一个“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欢迎您”的大广告牌。他们又在全国率先提出“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招商引资,艰苦创业,实现了神话般的崛起。而今的昆山已多年稳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走出了一条 经济快速发展和以“敢为人先”、“开拓创新”为精神内涵的“昆山之路”……
中荣工厂事故发生后,媒体上充斥着许多质疑昆山招商理念和发展摸式的文字,甚至把昆山官员20多年前说过的话翻出来放大,其实也是不客观的。昆山着力于改善政府服务的亲商理念,出发点并没有错,执行过程中却往往会因为对业绩的过度追求而偏颇。为了吸引外资,给予优惠政策,放宽准入条件,放松企业监管,当初的昆山走过这段粗放发展的路程,其它地方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没有哪个地方能够完全幸免。
“昆山之路”是苏州经济快速发展的缩影,也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和全国的效仿。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客观地肯定它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作出的贡献。但是我们确实也应该系统地总结,好好地反思。昆山在初期的招商引资中,由于没有产业基础,没有资金和技术,只能以低地价、税收优惠等手段来吸引客商。发展起来后,又遇到周边市县的竞争,上级每年增长的指标考核,只能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这种依靠消耗资源的快速增长,突出了量的扩张,忽视了质的提升。想想我们这高速增长的2、30年,真正叫得响、记得住的“中国制造”品牌有几个?就以苏州为例,改革开放之初培育形成的“长城电扇”、“春花吸尘器”、“香雪海冰箱”、“孔雀电视机”等“四大名旦”曾风靡全国,而今都已不复存在,有的被外资收购,有的倒闭了。不要说创立“百年老店”,就连有点历史的昆山奥灶馆也已中外合资,无论红汤、白汤的“奥灶面”,也早已失去了昔日鲜美奥妙的老汤味道。
在这样的背境下,我们无法苛求企业的质量和层次,即便是被人们称为“世界工厂”的苏州,大量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商,绝大多数是代工企业,利润微乎其微,为了能保持赢利,只能靠加班加点、降低生产成本来维持。而昆山早期集聚的大批台资企业在生产技术、设备上没有优势,只能高负荷运转,设备带病生产,污染得不到治理,工人在高污染、高风险环境下作业。这样环境下的企业,不发生安全事故全凭侥幸,发生事故那是早晚的事!
我与昆山的几位领导都很熟悉,对现任市委书记雷厉风行抓工作的魄力也很钦佩。就在不久前的一次兄弟地区互访交流中,亲闻了他们提出“跳出昆山看昆山”、“昆山之路从头越”,着力推进转型升级的理念和措施。可惜历史欠账太多,稍有疏忽就酿成了巨大的悲剧。
我们再也承受不了拼土地、拼能源、拼劳动力的粗放发展,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那样的高速增长,我们必须尽快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技术、新业态、新行业也不会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形成,必须首先在思想上适应“新常态”,从顶层设计、考核机制上来适应,杜绝过去那种“领导出数字,数字出领导”的不正常现象。
昆山事故发生后,江苏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石泰峰严厉要求各地举一反三,严查安全生产,坚决不要带血的GDP,不要带血的效益和带血的税收!苏州曾经创造出“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和“园区经验”,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把握好稳增长与促转型的关系,加快转型升级,创造出新的经验。这是摆在苏州和下辖县(巿)、区各级领导面前的新的使命……
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中,满目疮痍的废墟里,有许多教训需要我们去汲取。面对这场必须记住和忍受的阵痛,我们不能止步于哀悼和叹息,也不能仅停留在自责和反思,只有刨开废墟,直面问题,以时代的视角,未来的视角,国际的视角来谋划“新常态”下制造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付诸坚实的行动,才有可能搭建一个没有爆炸和事故的更为安全和干净的未来。
2014.08于姑苏
(编辑:作家网)